自己當農夫的飲食革命
2017/10/26
回首杜牧《過華清宮》的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南國的荔枝想在白居易所述的「色變、香變、味變」之前,送到貴妃楊玉環的手上,唐玄宗得安排一個驛站、一個驛站的更換快馬,才能一日之內抵達長安。誰能料到,一千三百多年後萊特兄弟製造了動力飛機,瞬間縮短了美食與皇城的距離,也擊下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
依農委會的農業統計資料,台灣的糧食自給若以熱量來計算,2015年比2014年又下降了2.7%,來到了31.37%,也就是說,在台灣每個人每天吃進的餐飲熱量,將近7成是來自台灣以外的國家,這些食物透過空運或船運,才能進到我們的胃裡。
飄洋過海的食物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單趟里程可能遠大於我們每年在航空公司聯名卡累積的飛行里程,這些移動需要燃油和眾多空運及海運的人力、機械載具,不可思議地活用了「六度分隔理論」,串起素未謀面的人事物,才能抵達這座福爾摩沙寶島。
遙想七世紀時極易變質的荔枝,沒能用添加物防腐,也沒能冷藏保鮮,到了楊貴妃的手裡,不僅有難以價量的心意和勞力,而且是「100%純天然」,不過,在21世紀飄洋過海的食物,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荔枝從南國往京城,這趟快馬的碳排放量容易計算,送進我們口中的食物,尤其是加工食品,飛躍的足跡絕對超乎想像。法國紀錄片《雞塊的秘密》直接搓破雞塊包裝上「Made in France」(法國製造)的真相—雞塊從羅馬尼亞買肉,千里迢迢到德國加工、比利時倉儲,最後才來到法國大盤商,食物的碳足跡長達兩千三百公里。
談到加工,雞塊的源頭也來自全球第三大雞肉供應國的巴西,這些物美價廉的肉品,飼養地不在法規嚴苛的歐洲大陸,飼主能餵雞隻吃抗生素,減少雞隻因疾病報銷的可能;而這些帶有抗生素的雞肉,被切下雞胸、雞腿和雞翅等精華部位之後,剩餘骨架再送進加工廠製成雞塊。
雞骨如何製成雞肉塊?大型機器碾碎骨頭、取出肉屑,壓製成沒有風味的膏狀體,因此需要加入像是磷酸鹽、紅藻膠、豌豆粉、滷水等植物性蛋白質和添加物,恢復雞塊的味道、外觀、口感,也順帶增加重量、提高利潤。灌水的加工品不僅缺乏營養,服用抗生素的禽肉則讓細菌不斷進化,最終,不斷強大的抗藥性細菌,使得感染「無藥可醫的病症」的人不斷增加。
這些「隱藏版」的訊息未能在食品包裝上,或餐廳的菜單上註記,反讓回歸自然的飲食革命因此興起。想要真正健康、環保的飲食,自己捲起袖子當農夫,食品不用貼上產銷履歷、不用擔心農藥殘留,而且不到一天的時間,鮮食就能從產地端上餐桌。
在都市可以利用屋頂種植小份量的新鮮蔬菜,滿足小家庭的所需,青年們也紛紛「回農」,即使並非「農二代」,也不見得是返鄉務農,農村吸引年輕人的,是對環境的省思,也是離開高壓都市生活、重啟第二人生的選擇。
曾任職綠色和平、畢業於中山大學的廣州青年劉尚文,在2012年創辦了「天地人禾」社會企業,扶持貧困的粵北向陽村以「稻鴨共生」的方式種出生態好米,從源頭解決鎘米的問題,目標是讓三千戶的家庭吃到廣東本地的安心健康米。遠在美國舊金山班傑明.艾康,更直接把飲食革命與食農教育帶進學校,讓學生實踐「自己的午餐自己種!」。他向台灣的聯合報系採訪團隊提到,「祖父母輩知道如何種植、食物來自何方,但這樣的文化逐漸流失。希望能透過孩子們重拾飲食、農業文化,並展開與土地的對話。」
熱血老師艾康說:「最健康、味美價廉的食物,就在你自己耕種的花園裡。」自己當農夫,少了碳足跡、化學添加物,多了汗水與滿滿的誠意。今天,你選哪一道呢?
文/林易晴(本文轉載自有緣人第25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