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瓣橘子的香氣──回歸友善農耕的反思
2018/1/26
撰文:吳佳奇 出處:有緣人第255期
看到醜醜的橘子,不知你內心閃過甚麼念頭呢?
「這橘子也太醜了,一定不好吃。」
「賣相這麼差,有人會買嗎?」
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想吃漂亮的水果、沒有蟲蛀的外表。漂亮的蔬果可以賣到比較好的價錢。成長在都市中,理所當然地,總覺得泥巴泥土是髒的,會想辦法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但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用了很多化學物質,維護表面上的乾淨,實際上,對身體或環境卻可能是有害的?
因緣際會之下,環資承接了荒廢多年的果園,還來不及作任何處理,就已經到結果的季節,我在當時吃下收成後第一瓣橘子,一股酸甜的味道瞬間彌漫口腔:「這就是橘子呀!」除了外表較不美觀,吃起來一樣多汁、酸甜。那究竟為什麼,還需要噴那麼多農藥、除草劑、使用那麼多化肥呢?我相信其中一定有道理。
「土地肥力不夠的時候,我們就多加一些化肥。」
「當害蟲太多的時候,我們就多加噴一些農藥。」
與農民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其實用藥有用藥的理由,農民為了生計,要兼具產量與漂亮,化肥與農藥缺一不可。在追求快速、便宜的時代下,我們不知不覺中,壓榨了環境和生態,同時也犧牲了健康。在這樣的循環鏈裡,我們是否,已經身在其中?
大部分的農業皆是使用「慣行農法」,顧名思義,說的是大家都習慣使用的農法,但其實農藥與肥料的使用,起源於六十、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為了讓生產毒氣與炸藥的軍火商可以轉型找到出路,因此美國大量鼓勵農民使用,神經毒劑成為農藥;硝酸銨成為肥料。戰場轉移到農場,形成了現行慣行農業的模樣,數千年農業的有機耕作模式,一夕改變。
然而,慣行農法也帶來了非常多的好處,產量的極大化,減少人力的成本與支出。但逐漸的,我們也發現到,長期壓榨土地的結果是,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土壤中的微生物不復存在;除了農藥殘留在農作物上,更甚的,汙染了整個土壤與水質,環境生態,不復存在。
在食安問題日益嚴重的現在,許多汙染是不可回復的。我們勢必得面對一件事,就是如何讓農業能夠永續經營下去,而且不只農業,更包含環境永續;人的健康也是永續的。而究竟,我們該留下甚麼樣的環境與土壤,給自己和下一代呢?
作物生產背後,犧牲了多少生命
過去的農業上,常常將破壞農作物的野生動物當成壞人,也當成壞人一樣處以「私刑」。舉例來說,對於偷吃稻穀、小苗的麻雀感到憤怒,為了減少作物的損失,許多人便以毒鳥的方式,將稻穀泡農藥加保扶,以高濃度的農藥,讓鳥兒大量死亡,更甚者,進一步的害死了高級消費者──老鷹。
幾年前,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鳥類生態研究室調查屏東萬丹鄉的毒鳥事件,統計田裡的死鳥就高達3000隻,不只在屏東,其實各地皆有毒鳥的事件,為的就是要減低作物的損失。
如果回顧歷史,可以找到在1958年的時候,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運動中,有一項為「打麻雀運動」,當時認為麻雀造成糧食損失,一年之中統計殲滅了超過19億隻以上的麻雀,結果,農田當中的害蟲幾乎沒了天敵,大肆的繁殖並啃食農作物。糧食欠收加上錯誤的政策,反而發生更為嚴重的大飢荒。雖然在收成的時候麻雀會吃稻穀,但在其他的時候,麻雀也會吃掉農民討厭的害蟲與昆蟲,只是我們都忘了。
友善農耕,守護自然生態
我們剛到鹿寮坑時,發現這裡正是典型的「里山」環境:有淺山丘陵、溪流、農田和客家聚落。在這樣天然林與人類聚落交會之地,自然生態是很豐富的。
鹿寮坑曾為臺灣海梨柑的重要產區,然而農地大多以施灑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方式來照料,時間久了,土壤逐漸酸化、貧瘠,因此需要更多更大量的肥料與農藥。藥物的使用,直接影響了整區水源,農民,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生物。這是很多農地的生活日常。
在一連串的因緣際會之下,我們串聯社區居民,注入友善環境的意識,從一塊柑橘園開始,使用友善生態農法,捨棄化學肥料、絕不使用除草劑及農藥,投入更多的努力,開始走向友善農耕這條路。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和各地志工紛紛加入,讓土地更健康。居民居住、農耕行為、自然環境這三大環節,友善農耕也成為必備的功課;透過實作,找出問題,也能從中記錄社區步步邁向友善農耕的歷程。
改變,從土壤開始
為什麼不用化肥?
化肥的使用看似沒有問題,僅是在土地殘留了過多的養分。但有問題的地方是,過多的氮肥使用,抑制了土壤中固氮菌的作用,讓土讓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使土讓漸漸硬化,水分、養分流失。過多的氮肥跑到空氣中,影響著全球暖化;排入海洋中的,導致海洋優養化。試想下,為什麼我們腸道中的益菌這麼重要?人體內的益菌有好幾百種,影響著我們身體的健康;土壤中也是,而化肥卻直接導致土壤中的固氮菌消失殆盡。
唯有讓土壤恢復健康,靠自身的免疫力來運作,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可能。
我們捨棄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靠著雙手,在土壤裡加入稻殼、米糠、酒粕等天然素材,一鏟一鏟地將堆肥翻入土壤,成為改良土。此外,我們也自製液肥,定時幫果樹洗澡。果樹得到充足照顧,病蟲害自然會減少,同時也會越來越健康。
復原生態,野生動物驚喜重現!!
經過兩年多的農務與生態觀察,讓人最開心的莫過於生態的復原!抬頭,常見猛禽盤旋,黑冠麻鷺翻找田裡的蚯蚓,時節到了,晚上隨處可見的螢火蟲秘境,更令人感動的是,我們發現了許多穿山甲挖掘的洞穴,甚至長期拍攝到穿山甲的出入。溪流中可以看到鉛色水鴝,時不時有竹雞、大冠鷲的叫聲,季節限定的台北樹蛙環繞音響,其中還有一級保育類的林鵰和遊隼,這一切都讓人興奮不已!
東華大學教授宋秉明老師曾經說過:「你只要吃一碗飯,這碗飯是友善農業,就有兩隻青蛙可以活下來,水就會乾淨,乾淨的水最後到海裡,不會污染海洋,也不會影響魚獲,整個大地就是一個循環。」
這一句話很打入我心中,友善農耕講求的,其實是人與自然生態的共存。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期望人類與我們的土地、與生態環境,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如果我們每個人在消費的時候,多做一些友善的選擇,對環境、對生態、對農民甚至對我們自己,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